腦中有趣的好點子嗎?
任何有趣的想法,歡迎一起交流 →
正面思維/ 大腦可塑性
大腦的負面偏見:為何我們更容易記住壞事?

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:一天中發生許多好事,心情愉悅,卻因一件小小的不愉快而影響整天的心情?甚至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持續幾天。如果你有類似的體驗,你並不孤單。這種現象背後有深層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原理,我們稱之為「負面偏見」。
什麼是負面偏見?
負面偏見是指人類大腦對負面事件或信息比對正面事件更敏感、更容易記住的傾向。這種心理現象普遍存在,深刻影響我們的情緒、決策和行為。
負面偏見的進化根源
人類大腦之所以進化出負面偏見,與以下生存機制密切相關:
- 生存機制:遠古時代,人類面臨野獸襲擊或自然災害等威脅。對危險保持高度警惕是生存的關鍵。
- 風險規避:錯過一次獵物(正面事件)影響有限,但忽視威脅可能導致生命危險。因此,大腦特別敏感於潛在的威脅。
- 記憶強化:負面經驗通常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,有助於記住危險,從而在未來類似情況下迅速反應,提高生存機會。
負面偏見如何影響現代生活?
雖然負面偏見曾是生存必需品,但在現代社會中,它可能帶來一些不利影響:
- 心理健康:過度關注負面事件,容易引發焦慮和抑鬱。
- 人際關係:更容易記住他人的過錯,忽略優點,可能損害人際互動。
- 決策偏差:在決策時,因過分關注潛在風險而錯失良機。工作表現:對失敗和批評過於敏感,可能降低積極性和創造力。
如何克服負面偏見?
好消息是,透過有意識的練習,我們可以重塑大腦的神經路徑,培養更加平衡和積極的思維方式。以下是一些實用策略:
- 深呼吸練習 方法:透過鼻子連續深吸兩口氣,停住一秒,然後緩慢從嘴巴吐氣。
- 作用:緩解壓力,調節自主神經系統,讓大腦從「逃命模式」轉為「放鬆模式」。
- 重新架構思維 方法:當負面想法出現時,嘗試用更加建設性的方式重新解釋。 例子:「我做錯了,好笨」→「這是一次學習的機會,我能從中成長」。
- 作用:打破負面思維循環,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。
- 培養感恩習慣 方法:每天列舉3-5件值得感謝的事情,不論大小。
- 作用:有意識地關注生活中的積極面,平衡負面偏見,增強幸福感。
- 正念冥想 方法:每天花10-15分鐘進行正念冥想,關注當下,觀察而不評判自己的想法。
- 作用:增強情緒調節能力,減少對負面事件的過度反應。
- 積極自我對話 方法:注意內心對話,用鼓勵和支持的語言取代自我批評。
- 作用: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,增強面對挑戰的信心。